佳隆集团

行业新闻

坚持“稳健发展,适度扩张,持续经营”的经营理念。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互动  >  行业新闻

“双碳”目标下金融业如何实现绿色升级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社会、环境各方面的矛盾交织,人类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而绿色低碳发展被视为应对变局的一个重要转型方向,同时也带来撬动新发展的宝贵机遇,特别是2020年中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目标后,各行各业开启了绿色低碳转型进程,而“十四五”时期正是实现碳达峰的关键时期和窗口期。

在这个过程中,金融业迎来了一波创新发展。随着“双碳”目标下全球经济、产业和投资结构的深刻改变,现有金融体系也要顺应发展趋势进行绿色转型,为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作出相应调整。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马骏表示,在供需两侧共同发力的背景下,绿色金融市场将持续快速扩容。

“从需求侧看,落实‘双碳’目标,意味着政府将出台一系列力度更大、覆盖范围更广的低碳项目扶持政策与措施。从供给侧看,包括央行的碳减排支持工具、绿色银行考核机制、环境信息披露要求等政策,都将提升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绿色金融业务回报,从而激励这些机构提供更多的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马骏表示。

那么,进入新发展阶段,“双碳”目标下金融业将如何更好实现绿色升级?绿色金融还有哪些重要的着力点?绿色金融又应如何与普惠金融等协同配合,共同支持高质量发展?

撬动更多资金进入碳减排领域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绿色金融创新不断向纵深推进。政策方面,随着标准体系与激励约束政策的加快推出,我国绿色金融制度体系更加完善。通过鼓励产品创新、完善发行制度、规范交易流程、提升透明度,我国已形成包括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绿色信托、碳金融产品等在内的多层次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为绿色项目提供了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使服务绿色低碳发展的效率不断提升。

从数据来看,绿色信贷仍是当前最重要的绿色金融工具。2021年三季度末,我国绿色信贷余额达到14.78万亿元,同比增长27.9%,其中近七成投向碳减排项目。

随着绿色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更多元的绿色金融产品正在出现。其中,绿色债券表现抢眼。2021年5月开始,人民银行扩大了对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的范围,将绿色债券业务纳入评价。在政策的指引下,投资者对绿色债券的配置偏好增加。据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王信在2021年12月30日召开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和绿色金融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我国绿色债券余额超过1万亿元,居世界前列。此外,创新推出碳中和债、可持续发展挂钩债等金融产品,有效提高金融服务碳减排的针对性。

通常来说,绿色债券往往利率较低,有利于降低融资成本。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推动实现‘双碳’目标,意味着中国绿色低碳发展战略全面展开。2021年中国的可持续债券市场,除绿色债券继续快速发展外,还陆续推出了碳中和债券、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等创新性品种。不仅如此,从脱贫攻坚到推动乡村振兴、从抗击疫情到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国债券市场为推动可持续发展不断提供支持。以绿色债券为起点,中国可持续债券市场未来发展空间巨大。”

同时,不少业内人士建议,在低碳转型过程中,不能忽视转型金融需求。对此,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周诚君表示,由于绿色金融有相对比较严格的概念、标准、分类,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绿色金融支持大规模实体经济能源结构转型的覆盖面。而转型金融更强调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转型,可支持碳密集、高环境影响经济活动沿着清晰的路径向低碳和零碳过渡,因此更具灵活性、针对性和适应性,可更好支持我国大规模经济能源结构转型的投资需求。他建议,要构建适合中国国情和发展阶段的转型金融概念、标准、分类和考核、管理体系,在这个基础上提出转型金融支持项目目录,更好推动“双碳”目标实现。

推动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融合发展

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以来,以新发展理念助力高质量发展成为金融工作的主线,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建设不断向纵深推进。需要看到,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主要内容的新发展理念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协同推进。

其中,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副所长雷曜表示:“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都需要运用公共政策手段引导规范市场行为。绿色金融是将环境、气候友好的正外部性内部化的重要工具,普惠金融则是将服务弱势群体的正外部性内部化的重要工具。”

此外,雷曜表示,两者都关注公平,绿色金融强调“可持续发展”,更注重代际纵向公平;普惠金融强调“金融服务的可得性”,是群体间的横向公平。从商业角度看,两者都长期面临服务成本高、风险高的问题,都可能面临商业可持续与防范道德风险的难题,需要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加强产业、激励、监管等多元政策支持。

在采访中,多位业内人士表示,从受众来看,前述两者具有相似性。例如,小微企业、农户等普惠金融重点群体较多分布在环境脆弱地区,易受气候与环境变化影响,而这些规模庞大的群体也是应对气候与环境变化的重要力量。

“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发展有了新的指引。”雷曜表示,既要在推动金融普惠过程中坚持绿色发展方向,防止“高碳普惠”;又要注重将绿色金融资源惠及人人,防止“减碳伤民”。

雷曜建议,下一步要加强顶层设计,如构建完备的绿色标准体系,明确绿色普惠的融资主体范围、转型技术标准、产品服务规范等。例如,针对小微转型主体规模小、产能低的特殊性,可考虑科学、自主、动态地界定转型标准,辅以得当的信息披露与转型关键指标要求,并建立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激励相容的评价考核体系。

此外,针对绿色金融、普惠金融普遍面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科技赋能也是重要手段。在绿色金融方面,据不完全统计,六省(区)九地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已经开发建设了17套绿色金融相关系统,可以实现绿色融资主体信息展示、推动银企对接、完善绿色贷款识别和风险管理流程等功能。

雷曜表示,利用数字技术解决传统信贷信息不足问题,既是提高绿色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克服普惠对象服务成本高难题的关键所在,也是防止绿色金融“洗绿”“漂绿”风险的有力工具。他建议,各级政府、金融机构和第三方机构可在搭建绿色普惠金融信息数据库、项目库以及数字化应用平台上开展合作,全面推动金融数据、企业数据、公共数据集成共享,精准对接绿色金融产品和普惠群体融资需求,并建立健全风险监测、识别和预警机制,持续关注用户数据安全和信息保护等问题,为普惠对象提供全方位便捷服务。(来源:中国金融新闻网)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235号